热门关键词: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展示

我市以水利强基绘就民生福祉与生态发展新图景

来源:火狐直播在线看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25 22:56:53

  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市水利事业围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,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。全市着力攻坚钤阳灌区、大岗山水利枢纽、江口水库移民饮水安全等重点水利工程,推进孔目江幸福河流建设,以“兴水之利”破解发展之困,用“治水之功”夯实民生之基,让汩汩清水不仅成为粮食安全的“守护者”、城市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更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“滋养剂”。

  “以前浇地靠泵站抽、靠人工引,遇上旱季只能看着庄稼干着急;现在管道直接通到田边,拧开阀门就能浇地,省水又省力。”分宜县洞村乡种粮大户李大叔指着自家稻田感慨道。作为钤阳灌区先行先试的示范点,洞村乡灌片自2024年发挥效益以来,已让当地千亩农田告别“靠天吃饭”。

  新建钤阳灌区属中型灌区,工程批复概算总投资73203万元,设计灌溉面积15.36万亩,其中现状灌溉面积9.66万亩,新增灌溉面积5.7万亩,分10个灌片(一个乡镇为一个灌片)进行建设。工程以保障灌区农业灌溉为主要目标,主要建设任务是对全县104座小型水库的灌区渠道按照“因地制宜、因库施策,宜管则管、宜渠则渠”的原则做综合整治。

  目前,10个灌片已有7个开工建设:双林镇灌片已完成100%合同投资,杨桥镇、操场乡等4个灌片完成88%,高岚乡灌片完成85%,洋江镇灌片推进至80%。其中,洋江镇灌片新建1.68万米输水管网、2236米现浇砼渠道及4条管理道路,将为6528亩农田提供稳定灌溉水源。

  项目全部建成后,分宜县小型灌区将实现“统一调度、精准灌溉”,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用水保证率大幅度的提高,年节水能力可达3742万立方米,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28万斤,筑牢水利支撑。

  “以前遇到枯水期,家里自来水偶尔会浑浊;听说大岗山水库建成后,不仅水量足,水质还更有保障,我们都盼着早点通水!”分宜县市民张阿姨的期待,道出了当地群众对优质供水的迫切需求。

  总投资13.66亿元的大岗山水利枢纽工程,是我市史上投资顶级规模的水利枢纽项目,也是国家、省“十四五”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工程。作为以供水为主、兼顾防洪的中型水利枢纽,工程建成后水库总库容将达5000万立方米,其中兴利库容4439万立方米、防洪库容260万立方米,可实现日均供水9.89万吨,彻底终结分宜县城区及周边村镇“水源单一、供水保障率低、水质性缺水”的历史。

  走进大岗山水利枢纽工地,能看见塔式起重机的巨臂在空中划出一道沉稳的弧线,将钢筋与水泥精准送达作业面。安全帽的橙与蓝色在钢架间流动,工人们脚踩脚手板,手握焊枪与扳手,动作娴熟而专注。焊花迸溅如星子,金属敲击声、机械轰鸣声交织成雄浑的施工交响,每一声都在为建筑的拔地而起积蓄力量。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工装,却没模糊眼中的认真——在这片尘土与钢铁的天地里,他们正用双手将图纸上的线条,一点点筑成坚实的现实。

  自2024年5月开工以来,建设者们倒排工期、挂图作战,全力推进大坝、溢洪道、供水隧洞等主体工程建设。截至目前,工程已完成投资7.5亿元,占总投资的54.9%;供水兼导流隧洞全部完工,溢洪道完成98%,大坝基础处理有序推进,供水管线年竣工目标全速冲刺。

  这座“大水缸”与“防洪闸”的合体,不仅将为分宜县30余万群众提供优质稳定的饮用水源,更将提升袁河流域防灾减灾能力,为县域工业发展、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。

  “傍晚沿着孔目江绿道散步,看夕阳洒在水面上,岸边花香阵阵,真没想到这条曾经的‘问题河’能变得这么美!”市民王女士的日常休闲,正是孔目江综合治理的生动写照。

  作为赣江二级支流、袁河一级支流,孔目江发源于分宜县高岚乡,全长49.5公里,流域面积490平方公里,既是我市重要饮用水源地,也是城市生态的“主动脉”。2022年9月,我市出台《孔目江城区段幸福河流建设实施规划》,以系统思维推进水安全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。

  四级联治压实责任。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河湖长体系,188名河湖长分片包干,2024年累计巡河7832次,解决河道淤积、污水直排等问题149个。系统治理重塑生态。累计投入30多亿元,上游实施水源保护与生态修复,中下游建设湿地公园、滨水绿道,左右岸推进雨污分流与环境整改治理,1016种植物构建起“绿荫长廊”。依法护水筑牢长效。完成河道管理范围确权划界,开展“清四乱”攻坚行动整治问题53个,出台《新余市孔目江水体保护条例》等法规,构建“河湖长+检察长+公安局长”协同监管机制。

  如今的孔目江,水质从2016年前的劣V类全方面提升并长期稳定达到Ⅱ类标准,“金沙碧水”等13个景点串联成10公里生态长廊,既是游泳爱好者的“天然泳池”,也是市民休闲打卡地;在升腾的“烟火气”里,沿江风情街与创意市集,都是蒸蒸日上的夜市经济。

  “活了大半生,终于能24小时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了!再也用不着旱季挑水、雨季担心河堤垮了。”九龙山乡刘大爷拧开自家新装的水龙头,脸上满是笑容。他口中的“幸福水”,源自江口水库九龙山乡移民村饮水安全保障项目。

  作为2024年我市解决水库移民明显问题的重点民生工程,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,全部由中央资金支持,是2006年以来江西省获中央资金支持最多的单个移民后扶项目。工程聚焦移民村“饮水难”“防洪弱”两大痛点,新建4.5公里护岸挡墙、6座穿堤管涵、5座一体化加压泵站,铺设14.6公里供水管网,采用远传水表实现精准计量,将防洪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。

  为确保项目在2025年汛期前完工,仙女湖区成立专项指挥部,5个职能部门合署办公,召开12次现场协调会破解土地等6项瓶颈问题,建立“跨部门协同、全周期管理”推进机制。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,惠及9248人,其中直接受益移民6088人,彻底消除3处历史险工险段,保护2400亩耕地,解决430户移民“不通自来水”问题,结束12个自然村“旱季断水、饮水单一”的历史。

  从灌渠织就的“农业水网”到枢纽构筑的“城市水缸”,从江河焕新的“生态画卷”到民生兜底的“饮水保障”。这些流淌的“水利动脉”,不仅守护着粮食安全的“压舱石”、城市发展的“生命线”,更滋养着生态宜居的“美家园”、百姓心头的“幸福感”。